close

2009/07/12 星期天 16:55 西螺福興宮(太平媽)/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路180號

離開劍湖山世界之後,
我們前往約40分鐘車程外的雲林古鎮:
西螺。
西螺。
因為剛剛在劍湖山吃了一堆蛋糕,
完全不會餓,
加上一下交流道,
馬路兩旁就已經看見許多賣醬油的店家,
於是決定先到轉型成觀光工廠的丸莊醬油參觀。

2009/07/12 星期天 15:10 丸莊醬油西螺觀光工廠/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路25號

由於是觀光工廠,
會先在簡報室看公司沿革的影片,
之後工作人員再引導客人到後方,
介紹醬油的製作過程。
由於丸莊在雲林有西螺及二崙二個工廠,
在西螺是用黑豆製作蔭油,
圖3左下是正常的缸,
熟成時缸中是沒有放不銹鋼濾網的。
圖3右下放濾網的這一缸,
就是專門給客人看缸中出油的過程,
另外也看得見鹽巴下面的黑豆,
好吃的蔭油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生產出來的。
小姐說蔭油中最高級的是壺底油,
如果用鹽水稀釋的比例越多,
等級就越低,
相對價格也更便宜。
雖然名為觀光工廠,
卻也是銷售門市之一,
在這裡購買單價沒有比較便宜,
不過在台北的丸莊門市買一打才送一瓶,
西螺工廠買半打就送一瓶,
六瓶只算五瓶的價格,
等於打了83折。
離開工廠之後,
我們繼續前往位在延平路、文昌路口,
離丸莊醬油很近的「琴連碗粿」。

圖5:琴連碗粿 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路75號

店內牆上正中央依舊懸掛著陳水扁2003年蒞臨的照片,
這種景象在台北已經不太有機會看到了,
當天下午天氣炎熱,
店內雖然沒冷氣,
不過有好幾台水冷扇,
涼涼的風把大西瓜吹的很舒服,
只是王小緹好像沒啥胃口,
始終臭一張臉看著滿桌的食物。
琴連的招牌就是碗粿,
我們分別點了傳統碗粿及紅杞碗粿各一份,
圖6上左邊是碗粿剛送上來的樣子,
中間就是紅杞碗粿切開之後的模樣,
右邊就是傳統的白色碗粿,
都很好吃。
另外還有點四神湯、米糕、豆皮魷魚羹,
不過除了四神湯之外,
吃過很多家米糕的大西瓜,
只覺得琴連的米糕尚可,
另外加了豆皮的魷魚羹,
雖是網友介紹的另一樣招牌,
不過平常愛吃魷魚羹的大西瓜卻吃不太習慣。
因為要拜訪的點距離都不會很遠,
於是決定把車子停在琴連碗粿對面,
周日休息的台灣菸酒公司騎樓下躲太陽,
周日休息的台灣菸酒公司騎樓下躲太陽,
大夥用走的去下一個目標,
順便消化一下剛才吃進胃中的食物。
圖7:肉圓井 雲林縣西螺鎮源成東路27號

圖7:肉圓井 雲林縣西螺鎮源成東路27號

由於認錯路多繞一圈,
走的滿頭大汗才找到肉圓井,
沒想到店內比琴連碗粿還熱,
加上根本不會餓,
我們三大一小一開始只點一份肉圓,
點完老闆還跟我們一再確認只點這樣嗎?
後來小白豬看到店內的蘿蔔湯有加爆皮(炸豬皮),
於是再加點一碗蘿蔔豆腐湯來喝。
大概是天氣熱+不會餓+店內看起來並不是很乾淨,
肉圓吃起來並沒有驚艷的感覺,
反而是圖7右下的蘿蔔豆腐湯有加QQ的爆皮,
是很道地的鄉村料理,
小白豬說以前家裡煮蘿蔔湯都會加,
在台北長大的大西瓜卻是第一次吃到。

圖8:目鏡仔麥芽酥也有賣圓仔冰/雲林縣西螺鎮建興路244號

吃完肉圓井,
我們又在懊熱的午後揮汗步行,
到離肉圓井約五分鐘路程外的目鏡仔麥芽酥,
發現居然有在賣冰,
二話不說,
先點二盤圓仔冰來吃。
雖然店家不是用大西瓜喜歡的剉冰,
而是用口感更綿密的清冰,
不過圓仔不是現點現煮,
而是已經先煮好放一陣子了,
口感軟爛完全沒有Q勁,
跟我們喜歡吃的竹山農會圓仔冰差很大。
不過回來之後上網,
才發現它最有名的是麥芽圓仔冰,
只是當天已經熱昏頭的我們,
不知道點來吃看看。
目鏡仔是西螺名店,
除了麥芽酥,
也有麥芽糖,
老闆娘說麥芽糖冰過之後會更好吃。
我們買了一袋麥芽酥回程在車上吃,
另外還買一支麥芽糖給王小緹。
麥芽酥香氣及口感都不錯,
不過當天沒吃完,
放到隔天要再吃時,
發現味道已經變的很普通,
沒有剛買的時候那麼香了。

圖11:老邵小籠包 雲林縣西螺鎮建興路216號

離開目鏡仔之後,
我們繼續到同樣位在建興路上的老邵小籠包,
讓大家驚喜的是,
店裡居然有冷氣,
真是太棒了!
老邵的小籠包及酸辣湯真的很道地,
雖然我們來之前已經吃了許多食物,
還是覺得很特別,
可見得真的好吃。
口感不錯的小籠包皮有點半透明狀,
酸辣湯我們三個大人一致推薦,
小菜自己去前面選,
另外小白豬說他們的辣椒醬也很讚,
這間是我們下次來西螺時,
會想再度光臨的店家。
吃完老邵小籠包,
因為對目鏡仔的圓仔冰不甚滿意,
加上走過來的時候,
看到中山路上另外還有一間圓仔冰店,
已經很飽的大西瓜一直想再去吃冰解熱,
但是小白豬想起另外一家非常有名的西螺小吃「三角大水餃」還沒吃到,
結果看地圖差點沒昏倒,
原來三角大水餃就在剛才琴連碗粿附近。

圖13:三角大水餃 雲林縣西螺鎮觀音街12號

因為要吃三角大水餃得再往回走,
看著外面的艷陽,
大西瓜實在不想再走了,
一心只想去吃冰收尾。
不過小白豬說下次來西螺不知道等到民國幾年,
在她的半堅持、半撒嬌之下,
大西瓜只好同意大夥從老邵小籠包出發,
再度揮汗10分鐘,
走回去吃三角大水餃。
其實從停車的地方,
就可以看到三角大水餃釘在路口牆上的指示牌,
不過我們居然都沒人發現,
東吃西吃繞了一大圈才又走回來。
大水餃其實就是大顆的水晶餃,
雖然很特別,
不過自從吃過鹿港蔡澤記之後,
大西瓜目前還沒吃過比蔡澤記更好吃的水晶餃了。
另外西瓜妹本想再包一份糯米腸回去給王先生吃,
不過她覺得糯米腸還聞得到腸子的味道,
所以作罷。
因為來的時候客人很多,
我們只好坐會西曬的位子,
讓滿頭大汗的大西瓜吃的不是很舒服,
不過滿座的客人是之前幾家小吃沒見到的景象,
而且感覺本地人占多數,
可見還是有它吸引人的地方。

圖15:已經停業甚久,感覺快要成為廢墟的西螺大戲院/雲林縣西螺鎮觀音街2號

吃完三角大水餃,
撐著快要脹破的肚皮在附近繞,
發現觀音街上有一間很像廢墟的建築物,
騎樓用黃色警示帶圍起來,
門上方還有「大戲院」三個字。
回來上網查詢,
才知道原來是建於昭和12年(1937年),
原名「西螺座」的西螺大戲院,
是古蹟不是廢墟啊!
離開觀音街之後,
我們驅車前往中山路,
也是今天收尾的目標:
西螺圓仔冰。
這間圓仔冰店的名氣,
雖然沒有在建興路上的目鏡仔麥芽圓仔冰來的大,
不過在店內吃的時候,
有很多本地人騎著機車來買外帶,
還要排隊等,
可見它的冰品生意比目鏡仔更好。
我們點了二盤圓仔冰來吃,
它的標準配料就是綠豆+紅豆+鳳梨+圓仔,
因為圓仔是現點現煮再冰鎮,
又Q又有咬勁。
雖然它的糖水沒有竹山的農會圓仔冰來的香,
稍微遜色一些,
不過我們覺得比剛才目鏡仔的圓仔冰好吃許多。
除了小吃,
古鎮西螺給大西瓜印象最深的有三多,
就是:廟多、老房子多、賣醬油的店家更多,
而且既然來到此地,
就要來看始建於昭和12年(1937年),
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停工,
復工及完工於1952年,
曾經是遠東第一大鐵橋的舊西螺大橋。
舊西螺大橋現在僅限小型車通行,
橋旁邊已經闢建為西螺大橋公園,
假日傍晚六時,
許多爸媽帶小孩來此騎車玩耍,
不過此時西瓜妹及王小緹想待在車上吹冷氣,
只有小白豬陪大西瓜下車拍照。
在公園對面不遠,
鎮公所花了五百萬蓋了一間很大的廁所,
前面還有停車場,
我們剛好先來此休息一下,
然後出發接高速公路回台北,
結束二天一夜難忘的行程。
大西瓜小白豬遊中台灣
全站熱搜